十月文艺出版社:拒绝“攻城略地”,要紧的是回到文学本身
近日,中国作协率“作家天团”和“文学出版天团”齐聚“文学之乡”益阳,共同见证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发布。两项计划的发布如石子入水,在文学界和出版界激起阵阵水花,漾起层层涟漪,并不断向更广阔的范围扩散。为此,《出版人》杂志策划推出“文学出版攀登新高峰”封面报道,采访了作品入选首批计划的作家和加入“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的10家出版机构,在这个原创作品迸发、市场渠道激变的新时代,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中国文学出版界的成绩与面临的客观问题,从激励创作和涵养生态两个维度着手,为文学出版的发展之路建言献策。系列报道将于本周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作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共同发起人,韩敬群代表十月文艺出版社参加了7月底在湖南益阳举行的这一计划的启动仪式。“文学天团”降临益阳的盛大场面一度让他仿佛回到了“文学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作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的80年代。可回到现实,韩敬群知道,我们很难再迎来那样的“黄金时代”了。
50后、60后作家至今仍然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中坚力量,五年前,韩敬群曾经预言的“70后作家将成为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主力”并没有成为现实,市场上也少见能真正出头的文学新人和新作。至于今天我们所处的究竟是不是一个文学的好时代,韩敬群认为任何一个对于时代的定义,都得拉开一段距离去看。在热闹和繁华过后,最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这才是要紧的。”
《傻子乌尼戈消失了》
在刚刚结束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上,向来不吝于说实话的韩敬群直陈他眼中当代中国长篇小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活动结束后,《出版人》记者第一时间和韩敬群坐下来聊了聊,他以一贯坦诚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这次计划、入选作品、当下文学出版的痛点及如何让文学走近更多读者等问题的看法。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
《出版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作为共同发起人之一,您对“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有着怎样的感受?
韩敬群 :我们每年都会碰到一些“计划”,像作协就有重点作品扶持计划、电影版权方面的计划等,所以一开始,光看那个题目,“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因为总书记提出“从高原到高峰”,我们会知道这是呼唤这个时代能够出现一些精品力作的计划;“新山乡巨变”则是针对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要推出一些作品,大概有这么一些概念上的认知。但到益阳去参加活动以后,我还是蛮震撼的,这确实是一个大手笔、大格局的活动。媒体不是都在说“文学天团降临益阳”吗?整个活动的效果非常好,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文学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作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的时代。
我们马上就要举办“十月文学月”的活动了,我心里的一个参照系就是中国作协这次的活动。什么时候我们的“十月文学月”能够办出这样的效果,那才是真正的触达了它的受众,还能够极度地放大影响力。
《出版人》:《宝水》和《云落图》均入选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首批项目支持名单,十月文艺出版社为什么会选择这两部作品?
韩敬群 :这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70后非常优秀的作家。《宝水》是作家乔叶历时7年构思创作的,中间十易其稿。其实从她开始构思的阶段,我就介入了,初稿的一部分,包括大纲,乔叶都给我看过,中间也有一些交流。作为总编辑,我保证这两部作品自己都会非常仔细地读两遍。目前,《宝水》我已经认认真真看完一遍,现在第二遍也快看完了,我认为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关于中国当下的乡土小说,或者说关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这方面的主题,我个人判断《宝水》是到目前为止写得最优秀的作品。乔叶没有从一些大而无当的观念出发,而是深入到生活的底部,去观察乡村社会的人和事儿,包括乡村建设过程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写得非常的扎实、饱满。
我认为它是70后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围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这牵涉到我对中国70后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认识。
5年之前,我曾经预言70后作者将会成为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主力,但是5年后,长篇小说的主战场似乎仍然是50后、60后在那里撑着。70后作家并没有突围出来,甚至有一些作家,我认为他们的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个滑坡,就是说原来还不错,但后来写着写着质量下降了,这种情况还不是少数。
还有一部张楚的《云落图》,写得有点像县城的《清明上河图》那样的感觉。张楚是70后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作家,而且为人非常诚恳,大家都很关注他,他的中短篇小说实力非常强,《云落图》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也是写了好几年,初稿已经完成了,我觉得写得非常扎实,文学性也很强。
他的创作心态特别好。他这个作品是已经完成的,而且他的影响力也在那,作为他的第一部长篇,其实修改修改后,可以去评明年的茅奖,但他没有这样的想法,他说我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作品写好,评奖不是我的目的。这样的作家是让人尊重、值得期待的。
《出版人》:在活动当天的联席会上,您说了5点整个文学出版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对长篇小说的持续投入与关注、加强评论工作、培养文学编辑、注重对文学期刊的扶持,以及对年轻作者队伍的培养。除此之外,您认为当下的文学出版领域还有哪些痛点?
韩敬群 :刚才我谈到了像《宝水》这样的作品,其实对作家乔叶本人来说,写作这部作品是脱了一层皮的事儿,酝酿7年,然后10易其稿,不断去深入生活,是下了真功夫的。
那么光凭态度和投入就能保证写出好作品吗?不一定。像咱们当学生时,天天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地去学习,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吗?不一定吧,但这是一个基础。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李白那样的是天才是少数。写作长篇小说是一个力气活,作家真的需要下大力气、下大功夫去深入研究这个时代、研究我们的人民,去到生活的深处,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所以说痛点在哪?现在我们很多的作家已经做不到这样了,很多人都是浮皮潦草、走马观花似的到一个地方走一走,愿意去下功夫下死力气的少了。像湖南人说的叫扎硬寨、打硬仗、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用在创作上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基础性的东西。
最近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他要写一个题材,题材很好,构思也很好,作为出版人,我想的是怎么样让他真正的再深入一步,深入到这个题材的内部去。所以我们在跟宣传部的领导沟通,包括跟文联的领导沟通,比如说他要写一个地方,就创造条件让他到这个地方去住一段时间,这样他才能够真正了解这里生活的真实状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当然还有痛点,我会上也讲到了,实际上好的原创文学资源是特别稀缺的,各文艺社之间的争夺非常激烈,这种激烈造成了一种价格和价值的偏离。一个作品的价值是指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这些方面,或者说它总体上的文学价值。价格是指它能够在市场上出手的那个价,实际上这个价往往是一个虚高的价,它跟真正的销售不是一回事儿。有的作家可能他的作品在市场上销售不过五六千册,但出版社签约经常要签到五六万册,你想想这之间的差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版社之间仍然还在竞争,我觉得这可以说是无序的,也是非理性的一种竞争。
大家都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道理,文学说到底,还是要看文本。你一定要认真地研究文本,而不是一味专注于这种攻城掠地的事。
最后一个痛点是针对青年编辑来说的,就是编辑力的缺乏。在文学作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里面,编辑应该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你怎么样去判断一个书稿的价值,怎么去判断目前作家的写作状态,他是在高点还是在低点?怎么帮助作家去丰富一个作品的主题,怎么去帮助他弥补一些明显的漏洞,完善他的文本,这个专业含量是很大的。
先不说编辑有没有这个意识,还得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个意愿,当然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能力,我觉得编辑力的欠缺其实就是意识的欠缺和能力的欠缺。
编辑不是一个二传手,稿子到你这儿,从你这过一下,然后就给到印厂,不是这样的。稿子在你这里要实现文学价值的增值,然后你要让作家也意识到在跟你的合作里面,他能够得到成长。这就是我一直提倡的,在十月文艺,我们跟作家是同行共进、共同成长的关系。
《瓦尔登湖》
《北上》
黎紫书《流俗地》
敬请关注《出版人》9月刊封面
“文学出版攀登新高峰”系列报道
李敬泽:文学的崛起,离不开好编辑和出版社
70后文坛顶流竟在商务印书馆当过编辑,他怎么看文学出版的未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拥抱市场,七旬老社壮心不已
上海文艺出版社:放下历史包袱,关注更年轻的力量
译林出版社:文学出版人必须从稿子和案头抬起头来
花城出版社:以花之名照见文学之美,以文学之力构建文化之城
END